论坛>艺术设计与制作>2023级艺术设计与制作班>马伯庸短篇小说《长安的荔枝》读后感

马伯庸短篇小说《长安的荔枝》读后感

2025-04-19 22:53:10
一颗荔枝里的盛世暗面:论《长安的荔枝》中的权力异化

马伯庸在《长安的荔枝》中,以一颗荔枝的千里运输为引,巧妙解构了盛唐光鲜表象下的权力运作机制。这部作品表面上讲述的是"一骑红尘妃子笑"的浪漫典故,实则通过小吏李善德的视角,揭示了帝国机器如何将人的生命异化为权力游戏中的数字与筹码。

荔枝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。它既是杨贵妃口中甜美的珍馐,也是无数无名小卒用生命铺就的权力祭品。马伯庸以惊人的细节还原了荔枝运输的整个过程——从岭南到长安的五千余里路上,需要多少驿站、多少马匹、多少人力,以及多少因此累毙的生命。这些冰冷数字背后,是一个将人物化的官僚系统,在这个系统中,人的价值被简化为运输链条上的一个可替换零件。

李善德这个人物的塑造尤为精妙。他起初只是一个精于计算的底层官吏,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觉醒。当他亲眼目睹为保鲜荔枝而设置的"隔水隔冰"装置中窒息而死的驿卒时,数字计算与生命价值在他内心产生了剧烈冲突。这种冲突实则是人性与体制的对抗,李善德的痛苦恰恰来源于他尚未被完全异化的人性良知。

《长安的荔枝》最令人震撼之处,在于它揭示了任何盛世辉煌都是建立在无数无名者的牺牲之上。马伯庸没有直接描写安史之乱的战火,却通过一颗荔枝的旅程,预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必然——当权力将人物化到极致时,这个系统就已经开始了自我瓦解的过程。李善德最终选择放弃仕途,既是对体制的绝望,也是对自我良知的救赎。

这部小说给予当代读者的启示在于:任何忽视个体价值的宏大叙事都值得警惕,无论是古代的帝国盛世,还是现代的各类"伟大工程"。马伯庸用一颗荔枝的重量,称出了权力的傲慢与人性的尊严。


还能输入140
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!
|
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

返回顶部